19岁的北京女孩彭洋的50元补偿金引发法律适用争议 eWP*f@w,W
,IVfK+ DC
工人日报记者丁国元 实习生姚远 M w?B)s|
N
WJ
G2
_2J`31^
VDpL|oL
对于19岁的北京女孩彭洋来说,这是一个多事之秋。她第一次参加工作,就与公司之间产生关于经济补偿金的劳动争议,涉及金额不多,却一波三折,并在9月初引发了一场法律适用的争议。 3z!&@
Jr$_h1
劳动仲裁:应支付25%经济补偿金 z!.{|Y.
O~IeVg5$
2007年11月,当时18岁的彭洋应聘到北京德易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担任信息录入员,并签订了2007年11月28日起至2009年11月27日止的劳动合同,其中试用期至2008年1月27日,转正后每月工资为1200元。 7!k!HFucK
3个月之后,也就是2008年2月27日,彭洋突然收到由公司人事部经理张某签字发出的《劳动合同终止合同书》,以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,并不接受岗位调整”为由,解除了双方的劳动合同。2008年3月12日,公司又出具了一份《告知函》,通知彭洋:“三个工作日内回公司办理工作移交有关事宜。” ?[(R{<7.<
突然接到这样的通知,彭洋完全没有心理准备。“收到通知时已经转正了,这样突然解除合同,谁能接受得了啊?”彭洋的父亲气愤地说:“我们让公司补发1000元就解除劳动关系,他们都不肯。”无奈之下,彭洋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等三项要求并申请了劳动仲裁。 +b][g[
经过审理,2008年6月5日,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仲裁委根据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》、《劳动合同法》做出裁决:公司向彭洋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1600元,额外经济补偿金800元;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1200元;另外,依据原劳动部《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》第三条规定:“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,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,除在规定的时间全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外,还需增加补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%的经济补偿金。”裁决公司支付彭洋试用期工资与转正后工资差额200元及25%的经济补偿金50元。总共3850元。 d5B#2&]0
拿到裁决时,彭洋松了一口气。可她没想到的是,公司不服,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。由此,引起了一场更大的风波。 B<x)ZBjQ@
2LW^N@w
法院:《劳动合同法》没规定就不支持 DFvYiig
Q[iX's
2008年8月7日,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民事裁定,撤销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的第1148号裁决。 <ULd'x
一中院认为,仲裁委的裁决书有三个适用法律法规错误。 u2'VS
1MR
第一,在计算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前平均工资时没有分段计算。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,德易公司与彭洋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应以《劳动合同法》的生效日期2008年1月1日为界分段计算,第一阶段,补偿金为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1000元;第二阶段,工作不满半年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。此期间彭洋的平均工资为1100元,两个阶段合计1550元。 6X_o-Y" Q
第二,《补偿办法》规定额外经济补偿金为迟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50%,而《劳动合同法》中对额外经济补偿金没有具体规定。彭洋只应获得第一阶段的额外补偿金500元。 0:ivT`#|_
第三,《补偿办法》规定:“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的,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差额的25%的经济补偿金。”《劳动合同法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。因此,劳动争议仲裁委关于德易公司支付彭洋50元经济补偿金的裁决,亦不符合法律规定。 rZo%L"
审判长喻珊在裁定书中陈述了以下审理意见:“本案中,德易公司在彭洋试用期满后,未及时足额向彭洋支付工资的情形发生在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以后,该行为理应受《劳动合同法》的调整。”《劳动合同法》没有对“25%经济补偿金”明确规定。因此,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的裁决属于适用法律、法规错误。 #[! Q2Xy&
《劳动合同法》未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,到底应不应该按照原劳动部《补偿办法》的规定处理? 4Al/:Yh
这成为一中院和劳动争议仲裁委的分歧点。 9tk)Pmi
.O_&j_u |